您的位置:六盘水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地方新闻

水城区阿戛镇盐井村村史村事(三)

悬崖村通柏油路 烤烟种植富村民

作者: 来源:中国六盘水网 时间:2025/04/29 11:08

盐井村烤烟捡选现场。 胡小柳 摄

□王鹏翔

悬崖村通柏油路

基础设施差,特别是交通难的问题,一直是制约阿戛屯上各村发展的大问题。

这古老的屯,在脱贫攻坚之前,只有一条公路进入,那就是20世纪70年代修筑的仲(河)箐(口)路。仲箐公路从仲河盘山而上,破开屯口卡子的悬崖,逶迤伸进连绵的群山之中。仲箐公路是一条泥石路,弯急坡陡,晴通雨阻。1999年至2000年,盐井乡政府组织义务工修通了盐井至勺米的公路,阿戛屯有了进出屯的第二条通道,但系泥石路,路面狭窄,坑洼不平,通行困难。

仲箐路从屯口卡子入屯,经过盐井村的屯口、木房,抵达箐口。1997年,盐井乡政府组织村民出义务工牵高压电,次年盐井乡通了电,告别了祖祖辈辈用松明照亮和点煤油灯的历史,也用上了电冰箱、电视机、小钢磨等电器。

村子里家家养马,不靠马的运力,没法运来屯脚的煤炭作为生活燃料,也没法将屯中生产的包谷、洋芋、大豆等粮食运到城里变卖。

驮煤炭的村民,天不亮起床,给马上鞍上驮,赶着马从大卡下天桥。顺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一直下到屯脚才到炭山。路是石级,石级上被马蹄踩出光滑的深窝,陡悬处是从白岩上开凿出来的挂壁路,仅容一人一马通过。去时饱人饱马空驮子,又是一路下坡,还算轻松,马哥头还会边赶马边唱山歌。回程就艰难了,马着两百多斤煤炭,爬到白岩脚已是大汗淋漓。人跟在马后面,既要招呼马不要踩边,以免出现踏空滚下岩去,马死炭毁(这样的悲剧曾多次发生),又要招呼和晚来下坡的空驮子马错道,人也是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爬上卡子,日近中午,已是人困马乏。

要赶着马驮包谷去一趟水城,村民得半夜鸡叫就起床,天不见亮就上路,急急忙忙卖掉粮食,回到家已是午夜,鸡又开始打鸣。个中艰辛,只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才体会得到。

那时候,上阿戛屯的还是卡子,还是石级古驿道。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筑起了盐井水库,砌起一坡一坡的坡改梯,但仍没有修出一条上屯的公路。直到1975年,当时的公社书记范存义觉得一个公社不通公路,严重制约了地方发展,他召集各大队支部书记开会,和大家商讨修公路上屯的事情,得到大家支持,才以大队为单位组织群众出义务工,一个大队分一段,用原始的钢钎、大锤开山辟路,破开屯口卡子,把一条弯弯曲曲的公路伸进了阿戛屯。据说当时在大队党支部和党员的带领下,群众积极性特别高,在缺少火工材料的情况下,人们用钢钎撬、大锤打、柴火烧,苦战三个月,破开悬崖和卡子,修通了这10多公里的上屯公路。只可惜当时的人们不注重文物保护,将屯口卡子岩壁上糜君牧的一首叫作《凌云屯》的石刻炸毁了。那首诗还有人记得:

屯号凌云旧有名,众牛奔放绕山行。

周围百里如刀削,这等雄姿难画成。

同时被炸毁的还有“凌云第一关”几个大字石刻。

通公路那天,公社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典礼。几辆解放牌卡车开上了阿戛屯,就停在盐井中学操场上,引来很多人围观。那时候,阿戛屯上是两个公社:盐井公社和箐口公社。公路先修到盐井,又从盐井延伸到箐口,这条上阿戛屯唯一的公路就叫仲(河)箐(口)路。屯上的群众,就是靠这条弯急坡陡、坑洼不平、晴通雨阻的盘山公路下屯上屯,运出运进物资。

只是那时虽修通了公路,但几乎没有车跑。屯中人要进城,还得走路,运物还得人背马驮。要进城一趟,除了走路,就只有从大卡沿着当年驮煤炭的古驿道走下阿戛屯,在天生桥祠堂边搭一辆拉煤车到水城。

直到20世纪90年代,阿戛屯仍只有这条依然弯急坡陡、坑洼不平、晴通雨阻的仲(河)箐(口)路。后来,阿戛屯上的盐井和箐口两个公社并成了盐井乡,盐井乡已经成为水城最大的烤烟乡,人民逐渐富裕起来。

屯上人最想办的事,就是修公路,让四周悬崖峭壁的阿戛屯上这个悬崖乡公路四通八达,东能下阿嘎卡子到阿戛乡,南能下二道岩卡子到米箩乡,西能过马尾河抵达勺米乡。老百姓都爱念叨一句顺口溜:要想富,先修路。老百姓对修路很渴望,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盐井乡党委、政府也感到肩上担子很重。虽然说那时候也提倡村村通公路,但也就修通了一条简单砂石路面的毛路而已,多半不能正常使用。至于上屯下屯的公路,没有政府项目立项,要修一条爬过悬崖的公路,仅凭一个乡的财力,根本不可能办到。

想修公路,跑立项太难。1997年,盐井乡党委扩大会上,决定靠群众力量打通勺米公路和二道岩公路,有的顾忌没有技术力量测量,有的提出了缺乏火工材料,难以开山破石,有的担心义务工难组织。乡党委、政府组织干部职工,用马驮索和眼睛作为测量工具,用土办法测量坡度弯度,没有火工材料,向县里寻求帮助。至于施工,由受益村村支两委组织群众义务投工投劳。一致同意,先修从箐口到勺米这条公路。

冬闲季节,在乡干部和受益村村支书、村主任的带领下,群众踊跃参加了箐(口)勺(米)公路的修建。那时候,农户的土地是可以无偿拿出来修路的,被占用的树木也不需要赔偿,两个多月,一条能通往勺米的公路初具规模,悬崖乡盐井,又多了一条进出的通道。接着第二年,用同样的方法把公路修到了二道岩卡子,只需要米箩乡地段接上,就能从二道岩卡子下屯了。

乡党委、政府特别想用同样的方法,打通阿嘎卡子到阿戛乡的公路。阿嘎卡子岩高山险,阿戛乡的地段较长,盐井乡政府人力物力财力根本无力修筑这样一条翻越天险的公路,也只能作罢,转而修建通村公路,实现“村村通”。

虽然有了公路,但由于山高坡陡,一到雨季,路面湿滑,很多车辆都会在路上受阻,推车甚至半路当山大王是常事。乡党委、政府每年都组织义务工填坑洼、清塌方、铺砂石,勉强维持仲(河)箐(口)路的畅通。而那条刚修通的毛路,糟糕的路面,根本没有运烤烟肥料等物资的能力。

万余亩烤烟基地生产出来的烟叶要运出阿戛屯,几百万斤洋芋、包谷等粮食要运出阿戛屯,农业生产用的肥料、百姓修建“小洋楼”需要的钢筋水泥、两万人的生活物资等要运上阿戛屯,人们吃尽了路不好、交通不便的苦头。30来公里路,跑一趟要四五个小时,还得不堵车,车不打滑不坏。到了笔者离开盐井进城任职的21世纪初,进屯的主要公路还是那条仲(河)箐(口)路,还是那样的弯急坡陡,还仍然坑坑洼洼、晴通雨阻。

近年来,是脱贫攻坚好政策让盐井的公路彻底变了样。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为了拿下基本面,弥补贫困县欠账太多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城县提出乡乡通油路、组组通水泥路的目标,几年时间,仲(河)箐(口)路变成了柏油马路。从水城到盐井所需时间大大缩短,最多不超过一小时,再也不用受那种坑坑洼洼、晴通雨阻的苦。当年乡里组织用土办法测设的那条从箐口到勺米的公路,硬化成为水泥路。下二道岩卡子的公路,米箩地段完工,也硬化成为水泥路。更让盐井人意想不到的是,阿嘎卡子那条路打通了,还铺成了柏油路,一面经过水黄路,接通了县城,一面接通了仲(河)箐(口)路。四面悬崖峭壁的天险阿戛屯,有了四个上下屯的公路出口,可以说是四通八达了。悬崖村盐井,不再受制于交通不便成为边缘乡村,和全县人民一起共同享受了发展成果,享受了脱贫攻坚好政策,与全县人民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

盐井村人谈起家乡的变化,大家谈起最多的,除了盐井并入了阿戛镇,仍然是水城烤烟第一乡镇,产业比较成熟稳定,老百姓普遍富裕程度高之外,还是公路的修建,交通的便利缩短了时空。甚至有人设想,如果从魏家麻窝架一座桥到屯口或者小水塘,公路不再下到深谷再爬上高山,只有四五千米的直线距离,就可以到盐井村了。那样的话,山清水秀的盐井村,就可以成为六盘水市中心城区的郊区和后花园。

有人说这是盐井人的幻想,但幻想也有成为现实的可能。当年就不敢想象,一个四面深沟大壑悬崖峭壁的阿戛屯,一个悬崖上的村庄,一个边远落后的盐井村,能够贯通四条公路,能够修建宽敞平稳的柏油马路。

现在从中坝村到盐井村这段柏油路,路边已经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夜晚到来,路灯齐亮,宛若阿戛屯上一条游动的长龙。

而今的盐井村,人民安居乐业,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乡村振兴将让盐井村更上一层楼。

水城烤烟种植第一村

20世纪70年代,水城没有烤烟种植。

1973年,盐井公社供销社主任王文祥,为了增加供销社的业务,从毕节大方引进烤烟种植,最先在盐井大队银松生产队和格支生产队试种,引进大方烤烟技术人员指导种植、烘烤,经三年试种成功后,向全公社推开。生产的烟叶由供销社收购,再调往毕节大方售卖给烟叶站。最先是作为大队生产队的集体副业,由生产队选出的专业队种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盐井的烤烟种植成为一家一户的产业。

烤烟种植由盐井村向全公社推开后,逐渐在全县推开,水城成立了烤烟办,建了复烤厂,各乡也成立了烟办,建起了烤烟收购点,烤烟成了全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到1996年,当时的盐井乡烤烟种植超过两万亩,成为全县第一大烤烟种植乡,生产初烟两万余担,烟农收入千余万元。土地承包到户后,村民种植烤烟的积极性很高,盐井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修建了烤烟房,盐井村也成为全县第一大烤烟种植村。粮烟轮作,包谷、洋芋大丰收,村民既有了经济收入,粮食也丰产,同时促进了养殖业,家家养起大肥猪,村民生活有了极大改善,村民平均富裕程度在全县首屈一指。大部分人家购置了大铁火炉,每年家家户户都能杀上一至二头过年猪,大部分人家还将孩子送到水城读书。

20世纪90年代,盐井村流传有一句顺口溜:家家门口一座碉,烤烟票儿胀腰包。年猪腊肉一大炕,冬天铁炉旺旺烧。

一座碉,是指每家每户都有一栋烤烟房。这个顺口溜,佐证了盐井村因为烤烟种植富裕了村民,村民过上了红红火火的日子。

盐井村地处盐井屯西北面,有得天独厚的小气候,日照时间长、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非常适宜种植烤烟。生产出来的烟叶色泽呈橘黄和橘红色,吸食香气足,吃味醇和,厚度适中,油分多,弹性强,是高档香烟最佳的原材料。现在的盐井村初烟,基本上都是调往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和天下这一名烟的主要配料。

通过半个世纪的烤烟种植,盐井村农户的烤烟生产技术日益精湛,种植面积日趋稳定,已经成为盐井村主要支柱产业,常年种植5000亩左右。

2023年,盐井村有245户村民种植烤烟5424亩,产量708383.7斤,产值达25753198.2元,烤烟种植户户均收入10.5万元。

2024年,盐井村有257户村民种植烤烟5576亩,产量771686.9斤,产值26676983.38元,烤烟种植户户均收入10.38万元。每年都涌现出一批烤烟种植大户:2024年,该村盐井组烟农李仁富家种植烤烟60亩,收入28.28万元;落支组烟农刘国俊家种植烤烟45亩,收入24.91万元;落支组烟农张天梅家种植烤烟45亩,收入27.19万元;格支组烟农陶汝刚家种植烤烟46亩,收入22.27万元;落支组烟农秦兴兵家种植39亩,收入22.21万元;龙场组烟农陈富举家种植烤烟40亩,收入20.89万元;格支组烟农孙美军家种植烤烟36亩,收入20.79万元……2024年度,盐井村烤烟种植收入超过10万元的种植户就达124户。

同时,烤烟种植还形成了本村打工市场,部分种植大户在烤烟采收烘烤季节,需要一定量的用工,部分村民就近务工,不再外出打工,也有较为丰厚的收入。

不管是从种植历史之久,还是从种植面积、烟叶产量、烘烤质量、生产技术、生产产值来说,盐井村都是当之无愧的水城区乃至六盘水市烤烟种植第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