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场村三口塘苗族跳花节。(资料图)
□王 华 祝福义
花场村位于六盘水市钟山区南开苗族彝族乡西部,双桥水库上游,东接发仲村,南邻沙拉村,西抵土角村,北连自乐村和坞铅村。距乡政府7公里,距六盘水市中心城区50公里,距亚洲最大天生公路桥20公里,距双桥水库1公里,距水城至天生桥公路5公里。2024年全村总面积约14平方公里,境内有苗族、汉族、彝族等民族,辖15个村民小组,1052户4662人。
清雍正十一年(1733),为开采、转运黑铅,建水城厅,划大定府之永顺、常平二里归水城厅管辖,今花场境域属大定府水城厅常平里九甲。乾隆四十一年(1776),再划平远州之崇信、时丰、岁稔三里入水城厅,花场仍属水城厅常平里九甲。1913年改水城厅为水城县,废除厅公署,设置县公署。1914年按区、团、保、段设置,改里为区,花场属北区(南开)。1920年奉省令:全县划分为七个区。花场属北一区(南开)。1926年全县调整为十一个区,花场属五区(南开)。1949年以前,花场属水城县南开区土角乡。1953年花场属土角乡。1958年花场属土角公社。1984年,花场属土角乡。1992年5月,花场属南开苗族彝族乡偏坡村。2014年12月,偏坡村、兴寨村合并,组建大村为兴寨村。2015年5月,兴寨村、大岩村再次合并,为了增强新组建村的民族文化传承性和辨识度,组建新村命名为花场村,并报上级相关部门审核同意使用花场为村名,至此花场村得名。
花场村地势北高南低,山环水抱,东北面是茅稗冲河、小龙场河、发仲河环绕,西南面与双桥水库紧紧相连。平均海拔1700米,气候温热,境内最高峰是狗头山,海拔2000米。森林覆盖率达70%,耕地面积5200亩。目前,村民们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种植玉米、小麦、荞子、洋芋等粮食作物和板栗、核桃、烤烟、土烟、辣椒等经济作物。
2016年9月花场村被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贵州省民宗委、贵州省旅发委命名为全省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9年8月,被贵州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贵州省卫生村”荣誉称号。
一 三口塘地名来历
三口塘在今花场村三组,有一天然出水塘,常年清泉流淌,占地面积约20亩,塘水清澈,不会浑浊,当地村民称作“清塘”。后来为增加土地利用,村民将水放走。目前,还剩约6亩的原塘中心存在,深约3米,塘如翡翠,镶嵌于这块土地上,给花场村增添了神韵。
在今花场村二组有两处天然出水塘,常年不会干涸。一处地势较深,当地村民称作“落坑塘”,水塘面积约40亩,深20米。
另外一处水塘形如螺蛳,占地10亩,深10米,被当地村民称为“螺蛳塘”。“清塘” “落坑塘”“螺蛳塘”等三口塘,不规则地分布在花场二、三组的地盘上,朝夕相依,交相辉映,苗族同胞犹如团结得紧紧的石榴籽,幸福生活在党的阳光下,“三口塘”因此而名,传扬四面八方,成为钟山区南开乡一张文化名片。
“三口塘”闻名中外,历史悠久,它位于花场村境域,花场村历史相对于“三口塘”,就短得多,2015年5月,南开乡进行小村相并为大村,兴寨村、大岩村两村进行合并,为增加新合并村的民族文化传承性和辨识度,便于更好利用跳花场旅游资源,传承文化文明,记住乡愁,新合并村,以赶花场之“花场”命名为花场村,并报上级相关部门审核同意使用花场为村名,至此花场村得名,传扬四方。
二 苗族婚庆习俗
苗族婚礼 自古以来,苗族的婚俗有着较为严格的程序和完整的表现形式。青年男女的相恋大多以自由方式体现出来,但结婚这一人生大事,却是要在家族人员的共同帮助下才能完成。苗族青年男女的恋爱,一般分两种形式:一是由亲友牵线搭桥,为男女双方提供认识机会。二是男女双方在节庆日或者在一些社会交往中相识,特别是过年踩花山时,青年男女双方撑伞单独对歌后,双方互有好感就约定时间见面,在逐步了解中增进感情,当爱慕之情升起之时,恋爱关系就正式确立,之后就顺理成章进入提亲阶段。
当提亲阶段正式开始,男方按照婚俗要求,请两个媒人(俗称大媒公、二媒公)、一个押礼先生(必须是男方家的亲哥弟)、两个管事共同办理婚事。男方家把一切去提亲所需的礼金、衣物、烟酒、鸡等交代给两个管事。管事按照主人家的要求把大媒公、二媒公,押礼先生请上桌。管事行礼两次之后,就把男方家父母所交代的去提亲所需的礼金、衣物、烟、酒、鸡、肉等以及一把长把伞(不能用折叠伞)放在桌上,好言请求媒公到女方家完成说亲一事。两位媒公谦虚地接受了说亲的任务,带着男方家交付的东西,背上雨伞(背伞必须伞把朝下伞尖朝上),率领相关人员到女方家提亲。
到达女方家时,临近傍晚,夜幕降临,女方的叔伯、兄长等主要亲戚都会亲自到场,参加提亲仪式。两个媒公看人已到齐,就从女方父母开始,由老到少,不论男女一一敬烟、敬酒,三巡礼毕,男方媒人开始正式提亲。男方媒人先说明来意,表态受男方父母的委托为孩子提亲,想在两家之间建一座石板桥。征得女方家同意并把两个年轻人叫来,当众表态自己是自由相爱的,也希望双方老人帮助完成婚姻大事,之后,女方家在屋中摆一张四方桌,先把女方家大媒公、二媒公请上桌坐上席,后把男方家的媒人及押礼先生请坐下席,正式开始议事。当晚,周全的礼仪,有时让人心生感动,有时又让人忍俊不禁,而在提亲仪式上,双方媒人的斗智斗勇,可谓是整个婚礼的高潮,有时会有一些周折,掀起波澜,但终归要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第二天上午,女方家把可口菜饭做好后,又把男方媒人请上桌子,吃完饭后,女方家再摆一张四方桌(此桌是要打发男方媒人回家),此时,男女媒人把昨晚所谈之事,再说一遍,并交彩礼钱,商定娶亲日子,大功告成之后,男方媒人等返程。
娶亲是苗族婚俗中较为隆重的一项活动。娶亲队伍由大媒公、二媒公、押礼先生、娶亲父母(一般是由儿女双全的叔或伯、婶子夫妻二人担任)、2人送酒肉,2人背午饭(一人背媒公午饭、一人背众人午饭)、新郎和伴郎等共计11人(必须是单数)。出门前男方管事要在正屋摆2张四方桌,下摆一张四方桌,管事要按顺序把大媒公、二媒公、押礼先生、娶亲父母送酒肉、背午饭、新郎、伴郎一一请上桌,由管事把娶亲事项交代清楚后,由大媒公在前,按顺序排列出门去娶亲。
吃晌午是一项必经程序,无论路程远近都必须吃晌午,主要是祭高山四方饿死鬼,保人马平安、事情顺利。这项仪式没有时间、地点限制,方便和有可摆放东西的地方就可以。
吃完晌午,娶亲队伍按出门时的顺序走到女方家门口。女方家管事早已在正屋中央摆好了两张四方桌子,在下角摆上了单独一张四方桌子,女方媒人在门口迎接并领着男方娶亲队伍从左边绕桌一圈,再回坐到下席的右边,男方媒人跟着女方媒人走到上席右边时即坐,其他娶亲人员按顺序入座。单独的四方桌由双方代表父母的人入座。男方人员均有女方家相应身份的人员陪同入座。当女方家敬完三巡烟、酒后,女方管事唱起了敬酒歌,而男方媒人要唱完答谢歌后方能坐下。稍后,男方媒人要把以前订婚时女方所要的彩礼、衣服、酒、肉等事项向女方媒人说明,同时要将余下部分的礼金全部交清。礼数完毕,由男方媒人主持,新郎和伴郎站在正堂下方靠门口处,面对正堂上方,按女方三代祖宗、父母、舅父母、叔伯、哥嫂、弟妹、亲朋好友等的称谓一一念诵,新郎和伴郎按所念诵顺序一一跪拜,每念诵一次称谓要跪拜两次。拜堂结束后,女方管事安排厨官端菜上桌。男方媒人要唱赞美歌和答谢祝宴歌,歌词内容大多是赞扬女方家庭富裕、父母生活美满幸福,办事礼数周全完美等,并感谢女方管事、父母和亲朋好友的盛情款待。晚餐后,又开始了新的婚礼程序。先是摆礼,女方管事在堂内摆2张四方桌,同时请双方的媒人及娶亲父母上桌,由男方娶亲父母主动把说亲时女方家所要的彩礼、衣物摆在桌上,请女方家的父母、叔伯、亲友过目,达到当初说亲的要求后,男方媒人将委托女方父母暂时保管,明日再拿给男方家带走。摆完礼后,女方管事用歌声陈述了男女两家的联姻过程,得到大家的认可和祝福。当管事宣布正事完毕,可以开始对歌时,活跃的气氛瞬时在屋内蔓延起来,主先客后,你问我答,或双方进行对唱,把整个婚宴推向高潮,歌词内容是感谢长辈的养育之恩、对青年人的良好祝福、对未来的美好希望等,而对歌情绪高涨时,会通宵达旦进行。
第二天早上,在未吃饭前,双方清点陪嫁礼物,这又是婚礼仪式上的一个小高潮。正堂屋的两张四方桌上,女方父母要把女儿的嫁妆、亲朋好友送的礼物等清点并大声诵报后交给男方,女方父母还要按男方去娶亲的人员每人二元三元不等的金额交给女方的管事,管事又交给媒人,女方媒人清点之后交给男方媒人,以答谢来娶亲的人员(这是苗族婚俗中必不能少的辛苦费)。之后,进行交亲仪式,女方父亲或是叔伯要倒一杯酒敬男方娶亲的父母,请对方善待孩子,并多加管教,而男方父母则答谢女方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之恩,承诺会善待孩子。当女方饭菜上桌后,男方媒人要用自己背去的酒倒上并唱迎送亲歌,女方家才会把送亲人员安排上桌一同吃饭,等待后面的送亲仪式。
吃完早饭后,女方媒人摆一张四方桌在堂屋中央,先请男方媒人坐上席,女方媒人坐下席,女方媒人倒酒,喝完两杯酒以后,男方媒人转坐下席,女方媒人转坐上席,这时男方媒人要唱返程歌,索要他们带来的伞,也请女方父母把陪嫁的衣物礼品呈上,以便上路返程。女方家把衣物、礼品、伞(伞把必须朝外,表示客人要走了)放在桌上,男方媒人清点完东西后,深情地唱起答谢歌,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对方媒公的合作,感谢亲朋好友的盛情款待。当男方媒公唱完答谢歌,背着伞把朝下的雨伞出门时,娶亲娘就牵着哭得难舍难分的新娘紧跟其后,娶亲队伍人员迅速跟上,后是送亲队伍,离开女方家。
在女方家的送亲队伍里,由大媒公、二媒公、第一对送亲父母2人(大伯或叔伯),第二对送亲是舅哥、舅母2人,第三对送亲是姐、姐夫2人,叔哥1人,背晌午2人(1人背新娘晌午、1人背众人晌午),表哥1人,亲弟1人,新娘1人,伴娘1人,共15人组成,意为单去双回。并且规定送亲父、舅哥舅母、姐、姐夫都要由儿女双全的夫妇承担。娶亲和送亲队伍走到半路都要吃晌午饭。可混吃也可单吃。但双方媒人都要单独念祭,礼毕后才开吃。当送亲队伍到男方家门口时,退车马仪式开始。新郎、新娘站在大门前,推车马师爷怀抱着一只大公鸡,口中念念有词道“今天是好天好日,小马与小英结为夫妻,恩爱如水,白头偕老。丰指—四方五鬼、朱雀—退出他方”,同时,抓起玉米草料向东、南、西、北撒之,再把大公鸡往新郎新娘头上丢过去,退车马仪式结束。
新娘、伴娘由哥和表哥半撑着伞遮盖着头部走进大门,男方家有两位姑娘早已等候在门口两边接伞,当新娘一只脚跨进门内时,等候在两旁的姑娘就得及时从哥、表哥的手中将伞接过去关拢(如果接错位置,撑伞者不会放手),然后由娶亲母亲和送亲母亲一起领着入座左下桌等候,其他人员随身携带的东西都要由男方家在门口守候的人员接下并妥善保管,若有遗漏,男方家就会受到惩罚。其他送亲人员由男方媒人领着入座正堂的方桌。女方媒人按送亲顺序坐上席,男方媒人坐下席。入座后,男方管事敬烟、敬酒,送亲媒人要唱答谢歌。之后,进行拜堂仪式,礼节与女方家拜堂相同。当晚饭菜上桌后,女方媒人要唱答谢歌。酒足饭饱后,进行摆礼仪式。女方媒人,把新娘父母及亲友的嫁品清点,并交给男方媒人后转给男方父母和新郎新娘。男方媒人也要在此时把说亲、娶亲所做的一切事项通报给男方家,并得到男方家的赞许。夜深了,当天的礼节已进入尾声,而对歌的激情却刚刚升起,对歌延续了头天晚上的情绪,除了惯例的程序外,时而斗智斗勇,时而相互调侃,充分展现出苗族人民风趣幽默的性格和豪爽待人的气质。
天色渐渐放亮,女方家送亲队伍就要准备回家了。吃早饭前,男方管事在堂屋正中摆上两张四方桌子,下摆一张四方桌子,这时,男方媒人邀请女方送亲人员按顺序入座上席,男方人员均坐在下席。管事按女方家送亲人数的辛苦费装好,抬上桌点给男方媒人,男方媒人清点后交给女方媒人。女方媒人唱答谢歌并一一拿给送亲人员。在之后的交亲仪式上,担心新娘今后在男方家里的生活和待遇,女方父母会对男方提出一些问题,希望男方父母有明确态度。男方父母会针对所提问题巧妙回答,表态将会把新娘作为自己亲生骨肉来疼爱,相亲相爱到永远。
早饭结束后,男方管事又将一张四方桌摆在堂屋中央,男方媒人请女方媒人坐上席,男方坐下席,男方媒人开始敬酒,两杯酒之后,女方媒人转坐下席,男方媒人转坐上席,女方媒人要求男方媒人把昨天送亲人员随身携带的物品拿来放在桌上。清点完毕,为表示感谢男方家的款待,女方媒人唱起了答谢歌,之后按送亲顺序一一出门。此时,门外的新娘紧拉着送亲人的衣服哭得难分难舍,送亲人员只能好言相劝并塞钱在新娘的衣兜里,由男方家的两个解衣手姑娘解开新娘的手,男方哥弟对送亲人敬酒。送亲队伍走后,新娘被扶回新房,男方家人还要再摆上饭菜请老人压席,整个结婚仪式就基本完成。
按苗族的婚俗,新娘娶回家满3天后要到娘家回门,完成结婚仪式中的最后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由新郎的父亲或者是大伯、叔伯领着新郎、新娘,并带上一对鸡、一升米、一斤酒、一只口袋装上午饭(在半路上吃的)去女方家,一般住上3天。返程时,女方家会交一只母鸡由男方带回去。
串月游方走花房 串月游方走花房有串正月、串八月、串冬月之分,是苗族支系小花苗未婚青年小伙,外出到各小花苗村寨与姑娘们进行友谊活动之期。活动地点是每村每寨都有的“花房”,俗称“逛花房”。小伙子们每到一地,姑娘们不管喜欢与否,都得按规矩接待并招呼吃饭,小伙子们住一夜就得走了,超过日期姑娘们便不予接待。主要内容为谈情说爱,互相挑选意中人;主要活动为吹芦笙、跳舞、拉筒筒、唱盘亘古歌、对歌、弹口弦、吹口琴及展示挑花、刺绣、蜡染等针线才艺。时间为一月,不分白天黑夜和路程远近,但凡有小花苗支系苗族居住村寨都可以去串月游方走花房。
晒月亮 晒月亮不分季节,即月亮好的晚上,小伙们可到路程较近的村寨花房与姑娘相见,不安排吃饭。天亮之前,小伙们就得返回家中。主要活动有吹芦笙、跳舞、对歌、弹口弦、吹口琴、吹木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