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六盘水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地方新闻

钟山区南开乡花场村村史村事(二)

绚丽多姿的苗族艺术文化

作者: 来源:中国六盘水网 时间:2025/05/14 10:24

跳花节里笙歌起。(资料图)


□王   华   祝福义

三 苗族芦笙艺术

芦笙是苗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特殊标志,小花苗支系芦笙舞具有较高的技巧性和艺术性,在中国苗族芦笙舞群中独树一帜。花场村的芦笙艺术以其传承正统、功夫独特、艺术性强、水准较高而闻名。吹笙跳舞是南开小花苗支系最为重要、最为著名的文化艺术形式。

(一)芦笙及其制作。南开的小花苗支系所用的芦笙有六管直角芦笙和五管钝角葫芦笙两种,音阶为羽调式612356,徵调式561235。六管芦笙长三尺余,声音浑厚饱满,可演奏,可舞蹈,适用范围较多,用于庄重、竞赛场合。五管芦笙又叫葫芦笙,过去多用葫芦作斗(现在已经改为木质斗),竹管细短,仅长尺余,声音尖细高亢,多用于欢乐、玩耍、喜庆等场合。歪梳苗族支系芦笙分为头、二、三排。头排管长五尺、二排次之、三排最短也长三尺,曲调婉转深沉,调式为徵调式,音阶有561235。

(二)吹芦笙。在苗寨中较为流行,一般在祭祀、白喜丧事、探亲访友、迎宾待客、恋爱社交等场合演奏,芦笙曲谱按笙舞叙事和芦笙词来完成,小花苗支系基本是以家族式或一鼓一社的血缘关系传承。较流行的“祭祀曲”“送祖曲”“叩拜曲”“迎宾曲”“花场通谱”“相会曲”“邀请曲”“过寨曲”“友谊曲”“比赛曲”等传统调式。1990年祝兴乾在传统曲调基础上改编《花场进行曲》《花场通谱》后,专写“南开芦笙”列入《贵州芦笙文化》丛书在1992年贵州人民出版社专辑出版。不论是“跳花节”“串花房”或者白喜丧事,芦笙均参与其中,可以说,吹芦笙、芦笙曲、芦笙词、芦笙舞贯穿于苗家的生产生活。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曲调,歪梳苗支系在南开较为流行的曲调是“祭祀曲”“送亲曲”“青年曲”等。

(三)芦笙舞。小花苗支系的芦笙舞属于“中下矮桩步”,其“矮桩功”是黔西北苗族芦笙舞的典型代表,具有轻快灵活、快速多变的艺术特点。其跳法有:“搓甩步”“旋转步”“鸭子步”“骑马步”,还有“倒脚”“蹦腿”“植树”,前、后空翻等动作;其舞步有:腾、蹲、跳、闪、转、旋、翻、滚等技巧;其形象有:犁地、翻土、播种、点种、割草、斗鸡、搅炒面、箐鸡、滚山珠等等。总之是力学与艺术,音乐与体育、体操的巧妙结合,其舞分解为:舞蹈与音乐同步,步伐:颤膝踏步。显步:(矮桩)腿、膝、小腿摆动,折动,头、腰、胯、肩、手随大小腿动律运走呼应。这里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拓展名录:苗族芦笙舞“箐鸡舞”,它是黔北小花苗支系同胞聚会时表演的一种集体竞技舞蹈。

四 苗族跳花节

跳花节的由来    2008年南开三口塘苗族跳花节,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赢得了省内外专家的赞誉。三口塘苗族跳花节是黔西北影响最大的苗族传统节日,参加的人员以钟区、水城区小花苗支系为主,周边地区主要有纳雍、赫章、威宁等县为最多,当然,还有其他地方的嘉宾友人。

苗族跳花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元素和文化内涵,承载着苗族的文化记忆、生活智慧、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跳花”一词为汉语表达,因坡上栽有花树而得名。“跳花节”是认识苗族、了解苗族文化的窗口。苗族跳花节不仅是苗族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特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丰富多彩的表演节目吸引了各民族同胞共同参与,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据传,在炎黄、蚩尤时期,小花苗支系的十二姓祖先为避战乱,带领族人南迁离开家园,有三姓走散了,不知所终。其余的九姓历经千辛万苦,后来于农历二月十五那天到达南开三口塘,他们以三口塘为中心,分别于水城、纳雍、赫章三处建立了九姓大寨,从此定居。以后,每到农历二月十五那一天,散居各地的小花苗支系都要赶到三口塘相聚。聚会时,他们常常面朝南迁来时的方向眺望,心中挂念走散的那三姓兄弟、姐妹,希望能早日相逢、团聚。

随着时间的流逝,每年农历二月十五那一天就成了小花苗支系的跳花节,三口塘成了小花苗支系亲友聚会的固定场所,小花苗支系称它为“拨朵”,汉语译音为花场。在那里,小伙的芦笙木叶不绝于耳,姑娘的口琴声此起彼伏,更有传统的斗牛斗羊,跑马摔跤,凑热闹的汉家山歌,彝家唢呐等,交相辉映,相互助阵,成为民族大联欢。

跳花节活动内容及流程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那天,小花苗支系以纪念祖先和亲友聚会,求吉祥平安为目的,云集于此。花树老人作为花场总管,负责花场的一切活动,寨老和仪仗队由其统一指挥;寨老是花场所在地的苗族自然“领袖”,以村寨为单位,自发组建,为参与跳花节的客人提供各种服务;仪仗队以祈福纳祥,竞技献艺、笙舞娱人为趣,培育民族精神。其组织严格,分工明确。整个活动都是围绕着花树,在花树老人的带领下进行,自然而然形成一整套约定俗成的程序,包括:选花树、请花树、送花树、插花树、拜花树、收花树。

在农历二月初十至十四,先由寨老和仪仗队到山上树林中选花树,苗语为“声搓拨”,然后召开花场筹备会,寨老们安排其他未尽事宜,仪仗队成员则进行集中培训。来自周边地区的小花苗同胞,相隔数十里乃至百里之外的,要提前两三天动身,于二月二十四就近投宿以待,当然,今天交通发达,小花苗同胞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参加这样的盛世狂欢,他们驾驶自己的小轿车,当天到花场参加活动,活动完毕,驾车返程,幸福美满。

到农历二月十五日上午七点,被花树老人委派的寨老、寨中青年在芦笙乐曲中,在寨老们选好的花树前,用酒和鸡祭奠后,就把花树砍来交付与花树老人,待赶花场的人群到得差不多时,在不断的鞭炮声中,花树老人组织好仪仗队,接过花树。紧接着送花树,苗语为“桑搓”,由两名男青年手舞大刀开山辟路,两名苗女唱着花场叙事歌,数百名芦笙能手,在花树老人的带领下,将花树簇拥到花场,绕三圈之后,插到花场中心,意为插花树、苗语为“苔搓”。这时头戴箐鸡翎英雄冠的芦笙能手,单腿往前,左右侧身,三次跪下,如此往返三拜九叩结束,向花树(花树老人、寨老们)行叩拜之礼,称为拜花树,苗语为“比拨”。礼成,完毕之后,各苗寨的芦笙手,均可到花树前主动向寨老报名,上台献艺,称为芦笙竞技,苗语为“更拨冲革阿施”。这种芦笙舞曲主要聚集了小花苗支系芦笙艺术的精华所在。

夜幕降临,花场周围篝火满山,花场成了青年男女们的世界。姑娘小伙们用“喊歌”相互联络,有情人互相邀约,成对成双;没对象的在亲朋的引导下四处活动,寻访意中人。在整个夜间活动中,最具特色的要数传统的“扯花背”了。“花背”即小花苗支系服饰中不可缺少的刺绣披肩。临近傍晚,天色临黑,姑娘们便将带来的花背全部穿上,等待着相识的小伙子们来扯。一个小伙子可向不同的姑娘扯若干花背,一个姑娘也可将自己所有的花背任不同的小伙子扯去,一直到身上所有的花背被扯完为止。天亮前,得到花背的小伙子必须把花背分别送还姑娘。若姑娘有意,不会再收回花背。姑娘收回花背,小伙子就会知趣地走开。当然,姑娘的花背再多,也只能送出一件,小伙子得到的花背再多,也只能收下一件。至于谁送谁收,那就要看相互之间的感情和缘分了。

天亮前,还要举行神秘庄严的收花树仪式,受过祭拜的花树将被长者们护卫着移出花场,送到一个易于隐藏、不被人畜践踏的洁净地方存放起来。送走花树,整个跳花活动随即结束。

节日特点    花场村跳花节系由苗族中黔西北小花苗支系自发组织形成,以聚会方式为主的特殊民间传统节日。参加人员五六万人,涉及钟山、水城、纳雍、赫章、威宁等县(区),是黔西北规模最大、影响面最广的苗族跳花节。活动有祖先历史祭祀纪念、繁衍生存祈祷、族群情感联络、传统文体娱乐竞技、婚恋亲朋社交、歌舞服饰艺术展现等多方面内容,丰富多彩,具有较深的历史文化内涵。花场村跳花节具有一整套按照自己支系习俗形成的“跳花”程序仪式,以及相关活动内容的特殊传统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黔西北苗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特色。

价值与传承    花场村苗族跳花节影响面涉及钟山、水城、纳雍、赫章、威宁等县(区)的小花苗支系村寨,涵盖了较为广泛的文化空间,原汁原味地保留小花苗支系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风格,是挖掘、研究小花苗支系民风、民俗及历史文化艺术的露天博物馆和露天展览馆,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黔西北小花苗支系特有的民间狂欢节日和民间艺术释放地。其形成与传承对增加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体质,加深民族之间思想沟通和相互了解,营造祥和气氛,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均具有积极意义。其丰富的活动内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集中体现黔西北小花苗支系的传统文化艺术精华。其间,表演的芦笙舞以独特的“矮桩功”著称,整个过程反映了苗族漫长的迁徙历史和生产、生活故事,是黔西北苗族芦笙舞的典型代表。其盛装服饰集织锦、挑花、蜡染、镶嵌于一身,工艺精湛,图案、配色极为讲究,并具有一定的象征纪念意义,隐喻了该民族迁徙史和战争史等,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也是培育民间艺人和传承人的摇篮,三口塘苗族跳花节特有的文化环境和艺术氛围,不断地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艺术家和传承人。

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舞

苗族芦笙舞亦称“箐鸡舞”,其是贵州西部苗族古老的芦笙传统舞蹈,亦是小花苗聚会时表演的一种集体竞技舞蹈。主要分布在钟山区南开乡、金盆乡、青林乡等地。“箐鸡舞”表演者主要是南开苗族彝族乡的芦笙手,花场村的芦笙手主要有竺兴荣、祝兴旭、祝旭忠、王龙等。

“箐鸡舞”用于比赛或表演,可以单人、双人、六人、八人、十二人,甚至十六人进行的群体性舞蹈,其动作特点是大幅度的运动与优美舞蹈相结合,比赛或表演时,要求每个参赛者步伐要轻快灵活。双脚下蹲时,大小腿垂直,上身平稳,姿势大方美观;弹跳时,双脚速度要快;跨步时,脚腿要刚健有力;旋转时要形成圆圈,旋体快速;倒立时,头顶着地,两脚朝天。“箐鸡舞”的出场,散场均以祈福纳祥,竞技献艺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禽兽形象被赋予了灵性,自然而然形成一整套约定俗成的表演程序,包括金鸡颤步、蜻蜓点水、练兵、点将、游龙翻身、猴儿搬桩、狮子滚球、鹞子翻身、悬羊击鼓、骏马奔腾、争霸山林、滚山珠、金鸡独立等仿禽舞步。如努冷豆叨(金鸡颤步):头戴箐鸡翎英雄冠的芦笙手们,以一脚独步着地仿箐鸡跳舞步,右一脚侧抬抖动、开胯、模仿箐鸡翅膀之颤动形象先后出场,边吹笙边用上身学箐鸡的动作。身体向重力脚方向倾斜,以演出场地中心为轴顺、反时针左脚跳步起舞;都古冬林(蜻蜓点水):双脚前挪跳一步,侧前脚尖点地,膝微屈,右转体1/4圈,后脚划圈点提,左右各扫腿旋转一圈;卡冬朵(练兵):深蹲跳一步,落成左腿直腿前伸,脚跟着地,后左右脚反旋,重心前挪后移,左脚跟上左右全蹲,正反转圈完成;是懂享(点将):甲下板腰,双膝和头着地,挺腹,乙、丙搭人梯,乙双脚站立甲腹部上;绕争阿鸡(游龙翻身):形容在战斗时,爬坡下坎前进后退迂回作战,动作迅速犹如游龙翻身,表演者的头、脚着地,身体曲而悬空,以头为轴心,脚为外圈,不断地转身回旋。身体保持曲型,翻一圈,旋转一次,芦笙从腰部转过不能着地。脸卧阿朵(猴儿搬桩):甲下板腰,头、脚着地,挺腹,乙侧身倒立在甲腹部上;差阿史梗陇(狮子滚球):芦笙为“球”,双手捧笙,后蹲着地,收腹,身体蜷曲后翻滚,在不间断的乐曲场中,身体旋转翻滚,每一转还原后接转二转,把不断连续的翻滚连接起来,路线是转回出发点而成;来咋史底争阿叽(鹞子翻身):手捧笙、笙不离嘴,小跳起步,左右侧空翻;坑姚嘟打(悬羊击鼓):舞者左或右侧身做倒立,左大腿转翻屈伸似击鼓状(笙声不断);能绕孤叨(骏马奔腾):双脚小跳,前后左右,来回穿梭,腾挪,腿成弓步,深蹲做冲刺状;丫夺比知吧夺(争霸山林):芦笙手身(头饰箐鸡翎冠)旋,转体,芦笙作鸡头,摆好姿势,甲、乙双方相撞跳高,仿箐鸡格斗,舞蹈起来,一脚步着地,单跳步,向前猛撞对手,一来一往,追逐比舞;子罗夺(滚山珠):仿穿山甲、刺猬类的动物被追赶时,将身体缩为一团顺山滚下,形似“山珠”,舞者以头为轴,往左或右顺时针、反时针、借腹肌及胯之力串身转圈,绕回出发点算一轮;努冷阿知(金鸡独立):结尾动作,舞者(甲、乙、丙、丁)搭人梯后,走一小圈,站在肩上的舞者,单脚着肩,头仰,后脚提腿,左右作展翅欲飞状,结束后,单脚立肩,左手抱右腿与身体直立,右手举笙即成。

舞蹈的传承方式为支系内家族世代相传,主要代表性传承人有:花场村竺兴荣,师从于张文友、张绍学等苗族艺人;花场村祝兴智,师从于张绍学等苗族艺人;花场村王龙,系年轻一代苗族芦笙舞重要代表人。

小花苗支系表演的“箐鸡舞”是仿照战争中的动作和仿禽乐舞动作,将苗家生产生活习俗与许多杂技体操融为一体(加之芦笙摆的基础动作大部分有蹲、转舞步),干净利落,变化多端,粗犷奔放的特色。其舞姿优美,层次分明,头、脚步、腰巧妙摆动与舞蹈的艺术技巧融为一体的独特性,舞至高潮激烈时,令人眼花缭乱。同时,“箐鸡舞”以矮桩、旋转、快速、稳健、轻盈、准确而著称。舞蹈以缓起、中渐、尾紧的方式逐级发展,环节紧扣,高潮起伏,把气氛推向高潮,戛然而止,形成了峰与谷的鲜明对比,给观众以丰富的联想和欢快的余味。其丰富的表演内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集中体现黔西北小花苗支系的芦笙传统文化、舞蹈艺术精华。

“箐鸡舞”原汁原味地保留“小花苗”支系民族民间传统芦笙舞蹈的艺术风格。同时,其表演的盛装服饰集织锦、挑花、蜡染、镶嵌为一体,工艺精湛,图案、配色极为讲究,加之佩戴箐鸡翎英雄冠,具有一定的象征纪念意义,隐喻了该少数民族的迁徙战争史等。“花背”上的图案自古传承,极少变动,具有规范性和稳定性,图案包括宇宙自然、动物、植物、生产生活用具等,集中反映该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思维意识,蕴藏大量的文化信息,是考察研究黔西北苗族社会历史、生活习俗的重要实物资料。承载着苗族许多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的“箐鸡舞”,是研究苗族文化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