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六盘水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地方新闻

凉都正青春·见证20人 |吴勇:以艺术之韵,书凉都之魂

作者: 来源:中国六盘水网 时间:2025/07/14 10:58



□全媒体记者 黄伶俐 张萌萌

盛夏的六盘水美术馆里清凉宜人,只见一位头戴黑色鸭舌帽,蓄有短须的书法家提笔研磨,用“章草”书法写下“墨润凉都”四个古朴典雅的大字,他边写边解释道,“我认为凉都的神韵最贴近‘章草’它承前启后,兼具隶书的庄重与草书的灵动,不刻板,不狂放,包容而富有交互性。正如六盘水,工业的厚重与山水的柔美并存,在转型中焕发新生。”

这位书法家叫吴勇,现为六盘水市文联副主席、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作为在凉都山水间成长的艺术家,吴勇的成长轨迹与六盘水的转型深度交织。他清晰记得旧日六盘水的模样:一座因煤而生、因煤而兴的工业重镇,“傻大黑粗”是外界对它的刻板印象。

2005年,“中国凉都”品牌的横空出世,如同一场及时春雨,让城市焕发新生,也是这一年,搁笔已久的吴勇参加贵州省首届楹联书法展获了奖,成为他继续向书法艺术的高峰攀登的动力。此后,吴勇在书法领域潜心钻研与创作,并于2011年调入市文联工作。二十年来醉心笔墨耕耘,终获硕果盈枝,他的书法作品两度入选中国书协“汉字之美”国际交流展(2016葡萄牙、2025阿联酋),《寻访李伯平烈士》等3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党史馆珍藏。

“书法之道,向来不只是笔墨的舞动,更是心魂与周遭世界的对话,我个人的艺术成就当然离不开脚下土地的滋养。”回望二十年变迁,吴勇感触最深的是城市“筋骨”与“气血”的双重成长。生于老城的他,记忆里是坑洼的街道与匮乏的文化设施。如今,人民路、凉都大道、钟山大道骨架舒展,美术馆、大剧院、图书馆等文化地标拔地而起。“过去办个像样的展览都难觅场地。”他感叹道,“现在美术馆常年展览不断,大剧院演出频繁,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艺术盛宴。”

城市硬件提升滋养了市民精神需求,文化艺术也得益于此蓬勃发展。交通与资讯的发达,让艺术家们能便捷深入山水腹地,汲取鲜活养分,而更密集多元的人群聚集让艺术交流碰撞出新鲜创意火花。

摄影家李华奇拍摄黑叶猴的作品《黑精灵》入选全国摄影艺术展,影视工作者将“三线”建设的峥嵘岁月搬上荧屏,农民画笔下的刺梨花开、彝家丰收图景入选全国展览。六盘水从“工业引擎”向“旅游胜地”的转型,让文艺创作的目光也聚焦于工业遗产、民族风情与“三线”精神,作品烙印上鲜明的凉都印记。

凉都的“进化”极大地拓展了艺术的边界,艺术也赋予了这座城市灵魂与个性。月照、梅花山等各大景区,书法家们题写的匾额对联悄然点缀,城市地标乌蒙铁塔上,以隶、篆、行、楷四体精心镌刻《凉都赋》,底部辅以十二生肖篆书,钢铁的冷峻与书法的温润在此奇妙交融,二十年文墨浸染,书法艺术已深刻融入城市肌理。

“艺术也在用独特的视角讲述凉都故事”,吴勇说,一直以来,文联也在为推介凉都付诸努力。“盛世草书舞凉都”活动邀请全国草书名家走进六盘水采风,最终凝结成的《大美凉都》书法展展出;凉都山水故事随着“山乡巨变——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美术展览在上海呈现;14位油画名家集体创作16.8米巨幅油画《月照独山》在全国引起关注;本土文艺工作者创作《胜境凉都》《大美凉都——六盘水地域文化散文选本》……

“我们凉都也有自己的独特艺术气质,二十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变化,这份独特的气质也在渐渐凸显。”谈及六盘水的性格气质,吴勇将其精炼为“凉爽、干净、包容”,对于“包容”他解释道:“无论是居民、美食或是文艺,未必本地‘血统’,却能在此生根发芽,和谐共生。”

“这种开放心态,不但表现在对外来文化和艺术的接纳,也自然延伸到对外来游客的热情接待上。”正如在川西雪山脚下的民宿里,当吴勇提起家乡,来自北京、东北、山东的游客纷纷回应:“知道!去过!”那份对凉爽气候的赞叹、秀美风光的留恋,更夹杂着对市民开放包容气质的欣赏。那一刻,吴勇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正是这份包容的性格,为‘中国凉都’的金字招牌注入灵魂,让这份独特魅力口口相传。”

展望未来,吴勇的期待朴素而深刻:“愿凉都永葆这份包容与独特,我与文艺界的同仁们,将继续以笔墨丹青为城市铸魂,让丰盈的文化服务如清风拂面,滋养每一个生活于此的心灵。”

尾部
友情链接
中国六盘水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使用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