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中心记者 袁海燕 卯 阳
7月的盘北经济开发区,机器的轰鸣声中透着蓬勃生机,盘北长能低热值煤全资源化循环综合利用项目的厂区里却一片忙碌。
“你看这些黑糊糊的东西,以前堆在厂区角落没人要,现在可是我们的‘香饽饽’。”刚走进浮选车间,项目负责方贵州长能天安实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胜利就指着自动化流水线上的煤泥向我们介绍。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黑灰色的煤泥正源源不断进入破碎机,伴随着机器的嗡鸣,在生产线中辗转。“这些都是洗煤剩下的煤泥和中煤,”李胜利拿起一块刚破碎的煤泥样本,捏在手里掂了掂,“过去处理这些东西愁坏了人,堆着占地方,刮风天粉尘满天飞,周边老百姓意见大着呢!”
2024年9月底,公司开始试生产。如今,黑灰色的煤浆流入巨大的浮选设备,在里面翻滚起伏,科技正赋予这些“废料”新生,让它们变身为具有高附加值的“乌金”。
这生动的场景,正是六盘水践行“富矿精开”理念,以科技创新激活煤炭资源价值的缩影。
六盘水煤炭资源富集,但长期以来,煤炭开采洗选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煤泥、中煤等低热值煤,因灰分高、发热量低,被当作“没用的废料”,成为制约煤炭产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贵州长能天安实业有限公司的“盘北长能低热值煤全资源化循环综合利用项目”正用科技创新打破这一困局。
项目的核心支撑,是中南大学团队历经十余年研发完善的“劣质煤脱灰提质深加工技术”。这项技术最关键的突破,是颠覆了煤炭洗选行业长期存在的“内灰”与“外灰”不可分离的固有认知。“传统观念里,煤中含有的‘内灰’是煤本身携带的杂质,很难通过常规工艺去除,这也让低热值煤始终摆脱不了‘低价值’的标签。”李胜利说,通过这项技术把煤和杂质“掰开揉碎”,再通过深度优化的浮选流程,实现煤与杂质的高效分离。
在项目的浮选车间,能清晰看到这项技术的实际效果:黑灰色的煤浆在巨大的浮选设备中翻滚,加入特殊药剂后,具有高价值的精煤会形成泡沫从顶部溢出,而尾泥则沉淀到设备底部。
“煤里的‘内灰’就像长在煤里的‘骨头’,我们的技术,能把煤和杂质彻底分开,就像把混在一起的芝麻和沙子筛干净。你看这块处理前的煤泥,发热量才2000大卡出头,处理后能到7000大卡,直接成了主焦煤精煤!”贵州长能天安实业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经理廖彬斌说,提炼出来的精煤是优质的炼焦原料,价值相比原来的“废料”大幅提升,真正实现了从“煤泥”到“乌金”的跨越。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项技术带来的不仅是单一产品的提质,更是全资源的循环利用。项目提出“吃干榨净”的理念,而科技创新让这一理念有了实现的底气。
浮选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通过专门的处理系统可以全部回收再利用,真正做到了零排放,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煤炭加工项目的水污染问题。分离出来的尾泥符合煤矸石填沟造地标准。
甚至在生态修复领域,这项技术的衍生价值也在显现。厂区一侧的试验田就是最好的证明:几个月前,这里还是堆满建筑废料的荒地,工作人员将处理后的尾泥铺设在上面,如今已经长出了5厘米左右的青草,标有“花生”“白菜”“草坪”的小块试验田里,嫩绿的幼苗也破土而出。
“这些尾泥还能改良土壤,不久后,花生、白菜就成熟了!”李胜利蹲下身拨了拨土里的幼苗,语气里满是自豪地说,未来,我们还将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的白冰团队合作,将曾经可能造成污染的尾泥,在技术加持下变成改良土壤的“好帮手”。
目前,公司不仅在尾泥资源化利用上稳步推进,还在积极推进煤矸石填沟造地分质利用与科技应用示范项目,该项目正等待评审结果。
据了解,盘北长能项目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是“富矿精开”战略的六盘水实践,项目从2024年3月动工到同年10月一期工程投产仅用了7个月。待三期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年均创造销售收入约20亿元,提供约300个就业岗位。
从低热值煤变身高价值精煤,到实现废水零排放、尾泥再利用,盘北长能低热值煤全资源化循环综合利用项目的科技创新,不仅让六盘水的煤炭资源得到了最大化利用,更走出了一条“黑色资源绿色开发”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