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六盘水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地方新闻

朱德贵:“凉都”点灯人

作者: 来源:中国六盘水网 时间:2025/07/22 10:24


朱德贵在市气象局观看气象监测设备模型。


□全媒体记者 陈栋梁


翻开泛黄的气象记录册,指尖滑过一行行数据,六盘水市气象局原局长、《中国凉都诞生记》的作者朱德贵仿佛重新触摸到六盘水这座资源型城市挣扎求变的脉搏。

曾经,“江南煤都”的晴天是“灰城”,雨天是“水城”,这是他在气象岗位上观测三十年的真实记忆。

2004年,六盘水在为城市酝酿新名片时,时任六盘水日报社副总编辑刘嘉碧一句“夏季我们都不想出差,因为我们这里凉快,是名副其实的‘凉都’”的朴素感叹,却意外点燃了朱德贵心中埋藏已久的火种——一座城市的新生,或许就藏在那些被长期忽视的气象密码里。

数据为剑:气象人执笔“凉都”七证

2004年3月28日,朱德贵代表市气象局向市委、市政府呈递了一份沉甸甸的“气候宣言”。

这份凝聚着多年观测与思考的《“中国凉都·六盘水”定性优势报告》,以七个维度为“凉都”之名奠基:长年无夏,气候宜人;夏季滋润;紫外线辐射适中;兼具高山与森林气候的疗愈特质;近十年变暖趋势反显优势;对比国内避暑胜地优势突出;交通便捷,四通八达。

每一个结论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观测、海量数据的比对——夏季19℃的清凉,每立方厘米2万个负氧离子的纯净,223天黄金舒适期,这些冰冷的数字被赋予了重塑城市灵魂的温度。

市委常委会3天后拍板确定了“凉都·六盘水”的提法,并下达“军令状”:气象局须在7月底前拿出科学佐证。朱德贵带领团队争分夺秒,项目建议书撰写、资料收集、课题攻关……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为“凉都”之名寻求国家级的权威背书。

舌战群儒:为“中国凉都”正名

2005年8月12日,北京,中国气象学会的审定会现场成为“凉都”命运的关键战场。面对全国730个台站数据的严苛筛选,质疑声如预料般汹涌而来。

“六盘水称‘中国凉都’,能比哈尔滨更凉爽舒适吗?”有专家发问。朱德贵沉稳以对,一张精心制作的气候直方图清晰呈现两地夏季温度曲线差异,无声胜有声。

“叫‘中国凉都’太大了,叫‘西部凉都’更稳妥,容易通过。”又有专家建议。朱德贵目光坚定,声音沉稳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整个西部都是中国的凉都,我们六盘水是其中代表,我们申请的就是‘中国凉都’。申报材料已有详述依据,若有不清晰或不符之处,请您具体指出。”

辩论声激烈而胶着。最终,学界泰斗陶诗言先生的书面总结一锤定音。专家委员会认定:课题组从气象、环保、医疗等多维度的缜密论证,科学揭示了六盘水“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的独有特质,结论可靠。

当评审通过的消息传来,朱德贵握笔的手因激动而颤抖:“心情无以言表,竞争太激烈了!”

凉都正青春:从厚重底色到绿色名片

中国气象学会颁发的“中国凉都·六盘水”证书,不仅是对一座城市气候禀赋的最高加冕,更标志着六盘水成为中国首个以气候优势获得权威认证的城市。

这张证书在六盘水的转型史上刻下了跨时代的印记——它宣告了“江南煤都”向“中国凉都”战略转型的正式启航。

二十年光阴流转,“凉都”品牌已从气象概念成长为驱动城市发展的绿色引擎。炎炎夏日,高铁载着四方游客驶入这片清凉绿洲,避暑经济蓬勃兴起。昔日的“灰城”已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绿水青山间的宜居之城与旅游热土。

俯瞰着这座重焕青春的城市,朱德贵手中那份气象报告所点亮的“凉”字,早已超越温度本身,成为一座城市从厚重底色到绿色名片的蜕变。

如今,朱德贵虽然退休,但他用摄影宣传着“中国凉都”,六盘水的山水通过他的镜头曾获希腊奥林匹克国际摄影大赛金奖。“每当我在外地听到讨论‘中国凉都·六盘水’时,心里特别欣慰,我们的城市名片越来越亮、越来越有活力了!”朱德贵兴奋地说。

尾部
友情链接
中国六盘水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使用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