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日报讯(贵州日报记者 牟绍莉)贵州首个大型智能化煤炭储配基地——水城区煤炭储配中心项目建设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预计8月投运。
7月10日,走进水城区老鹰山街道,3座巨型筒仓如钢铁巨人般拔地而起,3个长达360米、宽73米、高约12层楼的封闭式储煤场横卧其间。360多名工人、20余台大型设备有序工作。这是正在建设中的水城区煤炭储配中心项目,它占地646亩,总投资9.6亿元,包含煤炭储配中心和铁路专用线两大核心工程。其中,527亩的储配中心规划建设4个巨型储煤场、3座筒仓以及受煤坑、快装站等配套设施,设计静态储煤能力120万吨。
目前,1、2、4号储煤场及筒仓、受煤坑等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正在开展设备安装调试及收尾工作,6千米10千伏专用电工程进入收尾,6.3公里铁路专用线基本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智能储配系统初具雏形。
“它就像一个巨大的‘能源蓄水池’,每年可调配500万吨煤炭资源。”水城区煤炭储配中心项目负责人杨瑞行介绍,项目建成后,通过铁路专用线与沪昆线等铁路干线连接,将形成北煤、西煤入黔和黔煤出山的高效物流网络,来自内蒙古、新疆等地的优质动力煤将与水城本地主焦煤在此实现科学配比,通过“公转铁”高效输送至西南各地电厂和工业企业,构建起区域平衡的能源供应网络,不仅缓解西南地区冬季电煤紧张状况,更能平抑煤炭价格波动,为区域能源安全装上一个“稳定阀”。